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
不断改革创新,推动协会工作的科学发展
同志们:
协会四届三次理事扩大会议,在全体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天的紧张工作,已经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的全部议程,现在就要闭幕了。会议期间,我们召开了院校德育工作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了协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活动筹备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会上,徐家华同志作了协会的年度工作报告,邵华同志作了协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活动方案的汇报。刚才各专业委员会负责人分别发了言,这既是一次交流,对如何做好专业委员会的工作相互学习、借鉴,也是对家华同志所作的工作报告的补充。这些发言我看都很好,经修改后交秘书处组织印发给大家或在建设教育网上交流。会议一致通过了协会新增常务理事的方案。各专业委员会和地方协会分组进行了讨论,对协会过去开展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设性意见。会后,我们将把这些意见认真进行梳理,并尽可能地反映在本次会议的相关文件和2012年工作要点中。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就协会今后的工作和发展问题再发个言,作为本次会议的一个小结。
大家知道,协会四届二次理事会以来,中央召开了两次非常重要的五中、六中全会,五中全会主要讲“谋发展、转方式、保民生”,促进十二五期间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六中全会主要讲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问题。这两次会议都谈到了人才队伍建设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问题。期间,国家出台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与之配套的一系列文件。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思想武器和重要依据。结合我们协会的实际,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因为时间关系,我只能就当前在教育科研中我认为需要大家共同关注的几个课题以及协会的自身建设说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 关于开展构建建设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组织开展建设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是教育协会的一项重要职能。今年是协会教育科研立项年,通过各专业委员会和地方协会的申报,协会秘书处组织专家评审,共有113个课题在协会立项。这些课题绝大多数是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希望通过一、二年的研究与实践,能有一批优秀的成果供大家共享。
我想,还有一个课题是需要大家共同参与的,那就是构建建设职业教育体系问题。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还提出,要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这两段话说的是要构建国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如何构建这样的体系。
那么,从行业角度看,我们认为构建建设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职业教育体系由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组成。职前教育主要包括中、高等学历教育,职后教育主要包括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构建建设职业教育体系本质上就是要搭建起建设行业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促进各类教育培训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使建设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各个组成部分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特殊功能就是,使所有有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的人,随时随地获得学习机会,并通过课程、学分的积累、互认与转换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当前,关于构建职业教育体系问题已成为贯彻落实《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热点问题,在中高等职业院校已率先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这里我想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研究体系的关键是研究职业教育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和衔接。其中,中高职的衔接又是构建现代建设职业教育体系的重点。中职是职业教育的基础,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构建建设职业教育体系,还涉及到部分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专业硕士的培养。现在许多本科院校进入了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项目。这个计划就是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例如,通过“3+1+2”模式,3年在校学习、1年到企业实习并配备企业导师,研究生阶段2年,由学校教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毕业后到企业工作。这是什么教育?本质上也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体系还包括量大面广的成人学历、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研究体系就是要研究这个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培训之间的相互衔接。上半年,我们研究中高职衔接时,主要由中高职院校的专家参与,现在要研究整个行业职业教育体系问题,还应该请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老师和行业企业里的职业培训专家共同参与。
第二、研究行业职业教育体系,必须着力分析研究城乡建设领域各行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建设职业教育的需求。这里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结构和培养规模。我们的院校和培训机构都要到行业企业里去深入调研,根据行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确定招生规模,策划培训项目,修订培养计划,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现在,建筑行业职工队伍的总量约4500万,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约700万人,占15.55%,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中等职业教育,在近千万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中,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有高职、中职院校毕业的,还有许多是土生土长、无学历文凭的。如何通过职前与职后教育全面提升建设行业各类从业人员的素质,是摆在建设类职业院校和各级培训机构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二是人才标准。建筑类中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不同。行业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也不同。这主要体现在行业职业标准上,住建部正在组织力量研究制定生产一线各类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职业标准。对从业人员明确规定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要求。我想这应该是中、高职院校相应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研究行业职教体系问题,必须对行业基层一线的各类从业人员(包括技术工人)的职业标准作系统的研究,首先确保标准的相互沟通和衔接,逐步建立起行业科学的职业标准体系。
第三、研究构建体系问题,必须研究不同层次的教育定位问题。他们的培养目标以及必须达到的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要求。培养目标与他们毕业后的就业岗位相一致。目前的目标定位、分工不够清晰。譬如,建筑行业里的“几大员”岗位,相应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去了这些岗位就业,同时也有大量的中职毕业生和部分本科毕业生在这些岗位就业。但随着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不断增多,以及我国在“十二五”期间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设类中、高职教育必须科学定位,合理分工。我们研究衔接问题,可能要立足在这个前提下研究如何衔接。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多次讲到,中职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怎么理解?它的内涵是什么?建设行业的中职、高职又如何定位?
第四、研究构建体系问题,核心是要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相互沟通和衔接。不同的就业岗位,反映在学校人才培养上是设置不同的专业,所以研究建设职业教育体系问题,要以具体的专业为抓手,专业结构的科学合理,以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相互衔接,以满足其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达到职业标准所规定的要求。这应该是我们研究构建体系的重点和难点。当前,我们研究中、高职衔接问题,不可回避的要重新审视中、高职的专业目录。如果中、高职有了新的准确定位,势必对现行的专业目录及其课程体系要重新修订。
第五、研究构建体系问题,还要研究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里说,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例如,一个中职或高职院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通过在职继续学习,如接受非学历的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取得了某种职业资格证书,能不能用课程、学分积累和互认的办法,转换成高一层次的学历。同理,一个农民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中等职业教育,能否通过职业培训,取得某种职业资格,再补充一些课程,从而转换成中等或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我们行业有三四千万农民工,其中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教育,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大形势下,我们行业里的教育培训工作者,应该把你的所有培训项目放在构建这样一个大的职教体系上来开展工作并有所作为!
总之,构建现代建设职业教育体系,是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所有学习者创造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要以适应建设行业改革发展的要求为依据,以各层次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为前提,以行业职业标准为纽带,以具体的专业及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为抓手来开展工作。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不只是写几篇论文,或是提交一、二篇研究报告,更重要的是实践,在实践中出成果,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同时提出积极可行的建设性意见。
协会愿与大家一道,搭建服务平台,共同进行探索并实践,为构建现代建设职业教育体系作贡献!
。 二,关于彰显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
教育协会在组织教育科研的同时,投入很大精力搭建多个平台,组织开展多项活动,例如高层论坛、各种赛项、优秀学生夏令营等,都是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展开的。我们所有的学校和培训机构都要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求生存谋发展的理念。我这里只说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要从四大功能上来衡量。但人才培养质量是最重要的。现在,许多院校和培训机构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生源压力。如何应对生源压力是我们协会和各专业委员会需要共同关注和研讨的问题。我认为,应对生源压力的根本出路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提高质量,提升各类院校和培训机构的社会认可度、信誉度。当然,质量的标准有很多方面。各院校和培训机构都认识到质量是生命线,而且都把它作为头等大事在抓。关于质量的内涵、质量管理和评价体系,内容也非常丰富。我这里只想强调一点,就是办学特色问题。特色就是质量。我想,我们应在以下几方面彰显办学特色:
首先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发掘自身的办学优势。现在各校都在强调要办出特色,在学校和专业评估的指标体系中,办学特色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实际上学校的办学特色也主要体现在学科专业上,要在学科专业上办出特色,首先要看自身的优势条件,在师资、设备、科研等方面找到能够超越其他学校的优势,其次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实际,确定专业建设的方向和人才素质的特点,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目标,逐步形成专业品牌。实际上各学校之间都存在差异,我们在专业建设中,既要满足国家评估认证指标中的共性要求,又要发掘个性化因素,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特色。我听说,有的评估专家认为,行业特色不能算办学特色。我觉得这需要讨论,笼统讲我是行业类院校,为行业培养人才,以此作为特色,是有些勉强。但如果你同样办了建筑类专业,而与别人办的不一样,有你自己的优势和特点,那应该算是特色。我看到一篇报道,说的是河南科技大学,该校学科以机械为主,但一般地发展机械学科,短期内不可能赶上实力雄厚的大学,他们选择轴承作为重点优势,成为全国第一,独树一帜,不仅机械学科发展了,而且带动了学校的发展。因此“特色”不是少数人研究或总结出来的,而是靠院系领导和教师团队在长期的创新实践中不断积淀而形成的。
第二,在文化建设方面,彰显自身的特色。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学校特色的根基是学校文化,各学校都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创建自身的特色。学校文化不仅仅是那些看得见的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更为重要的是人的价值追求,集中表现为毕业生的价值观、文化素养和全面素质。这也是实现学校传承文化这一重要功能的核心。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课程的文化建设。把文化传承融合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
第三,在学生的能力建设方面,体现学校的特色。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评价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重要指标。这三个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分解出许多种能力,作为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在专业上的实际工作能力或某种专业技能。学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第二课堂,都要利用自身在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的优势,着力培养学生某些专业能力和一技之长,逐步做到别人没有你有,别人不能你能,别人不强你强,形成学校的特色。
第四,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也要强调特色。从培训项目的策划、培训内容的取舍、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到培训后的跟踪服务,都要源自于企业的真正需求,培训机构负责人要深入行业第一线,认真调研,紧密结合自己的特点,精心做好,不断改进,坚持始终,打造品牌。而不是看别人哪个项目做得好,你也去做那个项目。这样你永远没有自己的特色产品。
总之,各院校和培训机构都要在办学特色上多下功夫,在某种意义上讲,有没有特色,或许是未来多数院校和培训机构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教育协会也将围绕办学特色问题与各会员单位共同开展研究及相关活动。
三、关于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
教师是办学之本,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力和动力都是教师,而改革的阻力也来自于教师。这是共识。为此,教育协会在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如专业教师培训、多媒体课件大赛等,明年协会成立20周年庆典活动中,还将表彰一批在教学第一线作出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但总的来说,组织的活动及参与度还很不够。当前,我国建设类高校及相关专业师资队伍学历层次相对较高,也比较年轻,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但也存在专业结构、师生比例不尽合理,骨干教师负担过重,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以及工程经历和实践能力比较缺乏,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还比较薄弱,教师的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因此,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已迫在眉睫。
我看到一些学校在研究教师的领导力,我理解这是一种非领导职位的领导能力。主要指广大教师、教学科研骨干或负责人。他们的领导力主要包括:自身的学习力、创新力,对学生、对同事积极的影响力以及在教学科研团队中的组织、合作能力等。我想这些应该是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前建设类专业教师的实际,我认为以下三点更为重要。
首先,学校的老师要深入行业实际,熟悉行业改革和发展的现状。熟悉重大工程项目中采用的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新工艺、新材料。不断跟踪技术前沿,更新知识结构。要加强科研实践和工程实践,大力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用人制度、毕业生的就业制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的办学理念如我前面所说也在不断更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要更加贴近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强调其针对性和应用性,对毕业生的要求更强调实际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此,老师们必须经常深入行业实际,掌握行业改革发展的动向和最新信息,并亲自参加到行业的工程实践和科研实践中去,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切实改进教学方法。这是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大学教师多数没有经过师范类院校的系统培训,对现代教育理论包括高等教育学、大学生心理学、课程论、教学法知之甚少,实际上,作为教师只是自己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知道怎么教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譬如说,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这是教育学理论的核心,这就是为什么要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积极采用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就是要把学生和教师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由教师指导和引导学生去学习。教师是学生走向职业生涯的引路人,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所以一个合格的教师,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和掌握知识,如何做人。用终身学习的理念来说,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肯学习、会学习、能实践的专门人才。
第三,加强个人修养,为人师表,发挥教师的楷模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不是靠简单的说教,而是要用文化来培育人。传承文化的功能也主要通过教师的育人过程来实现。文化是看得见而摸不着的东西,是一个人的素质的综合,是探求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源泉。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素养的人才,我们的教师就必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不仅要将掌握知识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且要以自己的气质、修养、境界和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如果我们的教师在其言行中更关注自我,更追求功利,同样对学生会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今天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在应试教育下考进来的,他们在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和知识面方面有优势,但发展是不全面的。我们要在四、五年的时间里,把这样一个青年学生培养成具有某一专业特长的、能够适应行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楷模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四、坚持以服务为根本宗旨,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协会的自身建设是每一次理事会上都要讲到的,也算是老生常谈,只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其内涵和要求有所不同罢了。协会的五年发展规划,实际上是一个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划,通过这一次中期检查,要进一步规划好后两年的协会自身建设和发展问题。协会明年的工作可以说是以协会成立20周年庆典活动为一条线串起来,其核心也是通过庆典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说到协会的自身建设,离不开 “服务”、“创新”、“自律”这六个字。
首先是“服务”。服务是宗旨,是协会开展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于这个问题,徐家华同志的工作报告里都讲到了,我就不多说了。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我有这样四句话与大家共勉:
一是强化服务意识。要深入实际,掌握服务对象的真正需求,提高服务内容的针对性、有效性。
二是规范服务行为。开展任何活动,决不以营利为目的,即使是有偿服务,也要合理收费。
三是提升服务能力。在服务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合作方、被服务方交往时,讲谦和、讲诚信、讲方法、讲效率。
四是确保服务质量。精心做好每一件事,注意每一个细节。
第二是“创新”。创新是动力,是协会健康发展的源泉。我曾多次说过,我们教育协会,属于资源短缺型的协会,缺乏开展工作的强有力的抓手,要发展,只能靠创新。创新才有动力,创新才有出路,我们要建设创新型的协会。
一是发展思路的创新。协会自身的资源短缺,要走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这几年我们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和几家企业合作,为院校教师、学生提供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积累了宝贵经验,今后还要继续巩固和发展。
二是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过去协会主要依靠各专业委员会开展工作,这几年我们进一步注意充分发挥各省市建设教育协会(现在有的叫人力资源协会)的作用,去年又组建了协会的专家机构,协会的大量活动依靠专家,通过专家的工作大大提升协会的工作水平。为了适应协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工作体制机制以及制度等方面还要不断改革创新。
三是服务平台的创新。这几年,协会在服务平台的创新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如:科研立项、评优、高层论坛、、多媒体课件大赛、技能大赛等。今年,我们又成立了院校德育工作专业委员会,人才培养,德育为先,该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就是为所有院校德育工作者搭建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总之,我们要紧紧围绕部里的中心工作、围绕提高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行业职工队伍的素质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搭建新的服务平台。
第三是“自律”。自律是前提,是协会发展壮大的基本保证。协会是各会员单位自愿结合的自律性社会团体,很难设想,一个缺乏自我约束力的组织能够生存与发展,协会也需要他律,但主要是自律。
一是要求协会遵纪守法,严格按部里的要求、协会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办事。协会的规章制度要随着协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修订完善。
二是要加大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要切实提高协会全体工作人员遵纪守法和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在办班发证、对外交流、合作共事、财务收支等方面严格规范自身行为。
三是对一切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决不迁就。
要做到这六个字,需要加强学习。不学习,谈不上服务,谈不上创新,也不可能自律,也不可能和谐发展。所以协会必须把学习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根据上级的要求,紧密结合协会的实际,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坚持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相结合,使学习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把协会建设成学习型的社会团体。
各位理事,同志们,朋友们:我们就要送走2011年,新的一年,新的任务、新的挑战、新的喜悦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以饱满的热情和对建设教育事业的执着,齐心协力,脚踏实地,用我们的勤奋和智慧,不断超越,共创2012新辉煌!用我们的扎实工作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我最衷心地祝福各位理事、同志们、朋友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心情舒畅!家庭幸福!万事如愿!
谢谢大家!